說起湯泉鄉黃下村斯屋組盛良官、李秀英夫婦,知道他們的人無不翹首稱贊——真是一對勤勞肯干的老夫妻。
這是一個多災多難的家庭,上世紀九十年代,夫婦倆唯一的兒子意外身亡,留下嗷嗷待哺的幼孫,本來幸福的家庭一下子跌到了谷底。數年后,兒媳改嫁,孫子也到了上學的年齡。一家人的生活怎么辦?盛良官夫婦倆唯有埋頭勞作,日復一日地操持著。
屋漏偏逢連陰雨,2006年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使身體本算健壯的盛良官去醫院住了半年之久。傷愈后,他已不能干重體力活了,無奈輾轉到廬江,替人放鴨賺點工錢供孫兒上學。隨著東家鴨場規模越來越大,勞動強度越來越高,慢慢地盛良官已不能適應了,無奈回到家鄉。
怎么辦?一家老小生活、特別是孫兒的求學之路無論如何必須延續……適逢黨的扶貧政策深入基層。通過民主評議,盛良官戶享受到了政府的一系列扶持,生活也漸漸有了起色。
難道就這樣等、靠、要嗎?思來想去,盛良官夫婦倆反復盤算著,決心乘著黨的扶貧政策的東風,利用自家山場、老宅資源,男主人到合肥學習養雞技術,女主人在家手工制作豆腐,憑著吃苦耐勞來徹底改變家庭貧困的面貌。
說干就干,簡單改造后的雞舍建成了,山場周邊圍起了攔網,盛良官從養300只、500只、漸漸擴大到1000多只的規模,雖曾經也有過病死雞、銷售量不大等不利影響,但憑著過硬的技術、周到的服務、土雞的品質,漸漸地,他養的雞越來越不愁銷路了。女主人每隔三五天就打上一顆豆腐,挑在肩上,逐戶叫賣,因為她做的豆腐細嫩可口、清香宜人,長期以來供不應求,鄉里鄉親的紅白喜事還少不了請她制作,忙得不可開交了。
幾年過去了,盛良官夫婦倆也已經走出了困境,年收入三萬余元,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孫兒也快大學畢業了。老倆口雖年過七十,一直不忘黨的扶貧好政策,也一直不曾閑下勤勞的手。
又是一個清晨,山場上男主人正查看著土雞的長勢,屋場邊女主人正拿著木秤稱著豆腐的重量,笑容在他(她)們臉上綻放……(劉文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