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時節,牛鎮鎮南陽村的采茶大軍可以稍歇一歇了,汪超剛依舊忙個不停,他要早起給昨天接回來的番鴨幼苗加料、喂水、刮糞、消毒,想到剛剛出欄的1400余只番鴨能掙個兩萬塊錢,干活的勁頭更足了。
汪超剛是南陽村2014年建檔立卡貧困戶,家里五口人,父母年事已高且均殘疾,妻子在家干些農活照顧老人孩子,自己輾轉上海蘇州等地做些零工,因為夫妻二人吃苦耐勞,2016年順利脫了貧。2018年父親離世,汪超剛萌生了在家發展的念頭。家里只有零星的舊茶園做不了大文章,于是他想在養殖業上謀出路。汪超剛打聽到隔壁的彌陀鎮有十來家養殖番鴨,番鴨生長周期快,還不愁銷路,于是騎上摩托車一溜煙兒,取經去了。回來后,拿著僅有的兩萬元積蓄加上東奔西借湊到的十萬元作為啟動資金,一鼓作氣,建鴨棚、接鴨苗,2018年11月,汪超剛的番鴨養殖就這樣風風火火干起來了。剛開始幾天,汪超剛幾乎整宿睡不著覺,甚至半夜還要起來去棚里望上幾眼才安心,天不亮就起來去棚里待著,“這1500只番鴨可是搭上了全部身家性命呢,每一只都是我的希望,不敢有任何差錯,要不然可真就難翻身呀”,毫無養殖經驗的汪超剛心里壓力倍兒大,稍有空閑他就自己琢磨,好學,肯鉆研,能吃苦,功夫不負有心人,汪超剛第一批番鴨到出欄期存活率達到了95.3%,毛重單價達到16元每公斤,番鴨養殖取得了“開門紅”。
盡管第一批番鴨獲得不錯的收益,汪超剛也不敢輕易擴大規模,一方面養殖業風險較大,另一方面人手不足,僅靠他一人實在難以打理。于是他一年分5批引進番鴨幼苗,每批1500只,生長周期70天左右,年出欄量7000余只,不僅還清了借款,還小有積蓄,天天輪軸轉,汪超剛疲憊卻也欣慰。
如今,他在番鴨養殖上已經成了村里的專業帶頭人,不想止步于此的他憑借養鴨經驗還想再干點別的,下一步計劃承包幾畝地種植經濟作物,用番鴨糞做天然肥料,實現種養結合、一舉兩得。“母親有殘疾補貼,孩子上學有教育資助,全家都參保了新農合,養番鴨還有產業補助,這樣的日子有奔頭!”汪超剛難掩心中的喜悅,這樣積極向上的態度也影響著正在備戰中考的孩子。
像汪超剛這樣自主創業、自謀發展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還有很多,他們不等不靠、脫貧致富,用雙手譜寫出一首首屬于自己的脫貧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