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剛蒙蒙亮,北中鎮三村村的馬明月家已是叮當作響,他利索地給養殖的11頭母豬和30多頭仔豬準備好飼料。喂完豬飼料后,他騎著摩托車準時8點到村部簽到,便到達管護的山場開始巡山。作為一名生態護林員,森林防火是他應盡的職責。
2014年,精準扶貧政策的春風吹綠了三村村,吹暖了陷入困境的馬明月,通過程序他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攻堅“十大工程”政策落地,喚醒了美好生活的追求。他勇敢地邁開了脫貧致富的步伐,2016年申請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搬到了村部的集中安置點,距離原居住地8公里,村風習俗跟原來一樣,生產生活很容易適應,看病上學不再怕。
為了讓搬遷戶“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市僑聯下派三村村扶貧第一書記和駐村扶貧工作隊與村兩委干部同步跟進,為他制定了脫貧規劃,動員他去學習飼養技術,同時給他安排了生態護林員的公益性崗位。2016年,他通過小額信貸扶貧資金5萬元,建起了幾間豬圈,還通過到戶產業項目扶持,購買了3頭母豬。經過幾年滾動發展,2018年獲得養殖收入10余萬元,不僅順利實現了脫貧,而且也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養豬技術專家,農戶養豬出現問題就找他解決。
“自從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后,我們的日子越來越有奔頭了,可以說是從‘糠蘿’跳到了‘米蘿’里。”馬明月回憶之前,對比現在,越干越起勁,他掰起指頭數其搬遷的幾大好處:妻子楊立華有慢性病,看病買藥方便了,家庭醫生還上門服務;大兒子在村小學讀書,幾分鐘就能到學校,再也不用接送了;山頭上的地,一部分流轉給了合作社發展高山茶葉,另一部分栽種了管護成本較低的油茶,5-8年后可以賣茶果;自己被聘為生態護林員,一方面增加家庭收入,另一方面也通過這種方式參與村級事務,保護好青山綠水。最可喜的是,今年4月,馬明月一家又添了一個小寶寶,生活真正有滋有味,其樂無窮。
“這幾年來,像馬明月一樣,因為交通不便,通訊信號弱,住戶很分散,基礎設施很難配套,陸陸續續很多人都搬了出來。”北中鎮三村村黨總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舒興群介紹說,像劉山這樣的山頭貧困村,如今有30%左右的農戶,通過易地扶貧搬遷來到畈下居住。
“樹挪死,人挪活,苦守老宅,幾十年還沒擺脫一個窮字,搬到了新家,有黨的好政策,只要勤勞肯干,幾年就能過上好生活,是易地扶貧搬遷斷了我家的窮根子。”站在幸福生活的新起點,馬明月深有感觸。(吳承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