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時救助作為社會救助體系的一項重要補充內容,具有兜底線、救急難的重要意義,是提升社會救助綜合效益和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今年以來,劉畈鄉多措并舉全力做好困難群眾臨時救助工作,合力助推脫貧攻堅。
強化政策宣傳。通過召開會議、設立公開欄和鄉村干部走訪、扶貧夜校集中宣講、網絡平臺宣傳等方式,加大臨時救助政策的宣傳力度,提高群眾政策知曉率,確保困難群眾“求助有門、受助及時”。
完善救助制度。結合上級文件精神及要求,完善縣鄉兩級臨時救助受助人群的范圍界定、評選流程、公示程序等內容;進一步健全“救急難”工作機制,完善社會救助工作平臺,設立社會救助電話熱線,規范“一門受理,協同辦理”服務窗口,實現窗口救助與熱線救助相結合。
開辟綠色通道。對于急難型臨時救助,簡化鄉級臨時救助優化審核審批程序,充分利用鄉鎮臨時救助備用金作為縣級救助的補充,暫先不開展申請人家庭經濟狀況核對和民主評議,開辟救助“綠色通道”,加快救助速度。
建立主動機制。結合扶貧走訪工作,充分發揮鄉村干部作用,建立臨時救助和救急難工作主動發現機制。開展經常性全面排查,深入細致,不留死角。對困難群眾參合參保,就業再就業,基本生活,災后重建以及住房、教育、醫療諸方面可能突發各類困難的情況逐一摸底,登記在冊,做到心中有數,救助及時到位。
嚴把審核關口。在救助程序上實行逐級審批制度。在救助對象提出申請的基礎上采取入戶調查與群眾隨訪相結合的方式,對申請人的家庭經濟狀況、人口狀況、遭遇困難類型等情況進行詳細調查摸底,并認真核實申請對象的身份信息、疾病診斷證明、醫保補償報銷憑證、受災照片、交通事故等相關證明材料,調查核實后簽署具體救助意見,符合縣級臨時救助由鄉民政辦及時上報縣民政局審批,符合鄉級臨時救助的由分管領導負責審批,實現縣鄉兩級救助高效聯動,工作規范有序。
嚴肅救助紀律。在實施臨時救助工作中,強化政策宣傳,增強工作透明度。對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弄虛作假、違反要求的,一經查實,取消救助資格,對鄉鎮臨時救助備用金專款專用,嚴禁克扣、拖延或挪用,對違法違紀行為將依法依規追究責任。真正做到讓臨時救助這項“民生工程”落實到實處,惠及真正需要幫助的困難群眾。
截至目前,全鄉累計救助123戶發放資金284300元,及時有效緩解了因重大疾病、突發性事件等造成的生活困難,充分發揮了“兜底線、保基本”的作用。(葉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