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我縣充分發揮本地紅色資源在黨史學習教育中的優勢,精心謀劃“六個一批”系列舉措,讓黨史學習教育“別樣紅”。
建設一批紅色基地。充分發揮本地紅色資源優勢,挖掘用好縣革命歷史紀念館、劉鄧大軍劉家畈會議舊址、縣博物館、大石嶺農民暴動紀念碑、趙樸初紀念館、渡江戰役訓練地等縣內紅色資源,開展紅色教育基地全面排查,實施縣域內紅色教育基地加固、升級工程,推動太湖縣第一個黨組織—中共太湖支部舊址(甘氏宗祠)、北中區蘇維埃政府舊址修復工作,組織黨員干部開展“紅色教育基地打卡”活動,弘揚紅色精神,砥礪初心使命。
推出一批紅色旅游線路。將黨史學習教育與文旅融合發展結合起來,利用本土紅色旅游資源,打造“太美別樣紅 不忘初心之旅”,重點推出龍潭寨景區—蔡畈古村落景區—劉鄧大軍劉家畈會議舊址、縣博物館—花亭湖景區—縣烈士陵園、大石抗日英烈園—大石嶺農民暴動舊址—阿青牧場三條重溫黨史征程紅色旅游學習體驗線路。
開展一批紅色宣講。組建一支近200人的志愿宣講隊伍,到基層開展“最憶黨旗紅”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宣講,用“土話”講黨史,用群眾話講述本地革命歷史故事,讓廣大群眾聽得懂、學得深、記得住,實現全縣186個村(居)全覆蓋。縣委宣講團分赴全縣15個鄉鎮和開發區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宣講16場,受眾人數1500余人??h“送理論”志愿服務隊深入各地各單位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宣講200余場次,受眾人數6000余人。縣關工委、縣教育局開展“黨史進校園”宣講活動100余場。扎實開展“五老”講黨史活動,老干部、老戰士、老專家、老教師和老模范進村進學校講黨史,以身邊事感染身邊人。
創作一批紅色作品。創作一批彰顯時代特征和太湖地域文化特色的優秀紅色作品。收集本土紅色人物、紅色文化、歷史事件等革命資料,整理一批生動形象的革命歷史故事,編寫《紅色故事匯》。編排大型紅色題材黃梅戲劇本《百花洞》,編排黃梅戲小戲《風雪紅山洞》,創作出版歷史長篇小說《北桐風云》,編輯出版《輝煌歷程》《劉鄧大軍在太湖》《太湖年鑒(2021)》等史志書籍,引導黨員干部在重溫紅色經典中尋求理想之光。開發《走進紅色太湖 傳承紅色基因》《大別山精神太湖詮釋》等紅色課程,切實講好太湖紅色故事。開展“紅色百年”攝影書法美術作品展創作,建設太湖黨史長廊,拍攝“黨的女兒 紅耀江淮”主題攝影作品,辦好建黨百年主題放映,制作MV音樂《追隨》,出品電影《讓理想照耀你我》,喜迎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打造一批紅色課堂。堅持媒體平臺聯動,打造線上線下互動課堂。組織開展“知黨愛黨”理論宣傳和“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等重大主題宣傳,開設《黨建視線》專欄,推出“兩優一先”等先進典型,制作一批高質量融媒體學習教育產品。分層次分受眾打造情景式課堂,先后組織黨員干部群眾赴紅色教育基地開展現場教學200余場次,受教育黨員干部5000余人次。打造“沉浸式”課堂。全縣各地各單位積極舉辦黨史知識競賽,以賽促學,以學促行。各中小學先后組織開展文明祭掃、主題演講、經典誦讀等活動,讓青少年學生積極傳承紅色基因。
舉辦一批紅色活動。舉辦“心中頌歌獻給黨”文藝演唱會、“我把歌聲獻給黨”歌手大賽,推出“中國夢勞動美太湖篇章”“青春向黨建功新時代”“巾幗向黨奮斗新征程”系列紅色文藝活動。面向社會各界征集“傳承紅色基因,續寫軍旅榮光”作品,開展“老兵永遠跟黨走”系列活動。梨園葉氏“京劇宗師堂”經過修復后正式開館。組織開展省級非遺保護品牌“花梆舞”培訓班,開展“送戲進萬村”活動131場,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楊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