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縣在安慶市率先推行“塘長制”改革,確保“一塘”“一壩”“一水”都有專人專管,責任到人,努力使“好塘好壩好水”惠及更多百姓。
大石鄉大石嶺村黃金塘是該村的一口重點塘,直接關系到該村100多戶500多人的生產生活用水,在未治理以前,由于該塘主壩存在滲水漏水現象,下游400多畝水稻的灌溉基本得不到保障。2020年10月,該村結合農田水利“最后一公里”等項目資金,對黃金塘進行了全面治理,水稻灌溉難問題得到了徹底解決,該村種植大戶查達飛對此深有感觸。
“經過去年治理以后,我們這個田地再也不用看天吃飯了,旱澇保收,后期我自己也主動成為這口塘的一個保潔員,成立了一個長效的管護機制,定期進行維護,清理雜草,漂浮物等等。”村民查達飛說。
自塘長制實行以來,大石嶺村充分利用農田水利“最后一公里”等項目資金,對當家塘進行清淤擴容、清除雜物、培坡鋪草,保持自然風貌,并建立了“一塘一檔一圖片”的塘壩檔案,全面掌握塘壩基本情況。
該村村委會主任董張建說:“ 我們對全村174口當家塘開展了全面的調查摸底,按實際情況分期分批設置了塘長,建立了塘長制,讓每一口塘都有塘長負責,真正讓當家塘變成了風景塘,以塘生景,以景引人。”
與大石嶺村一樣全面實行塘長制的還有江塘鄉白云村,該村將塘長制工作與美麗鄉村建設工作相結合,做到相輔相成,互為亮點,該村的曹家塘就是“示范塘”之一。
“以前這個塘里水很臟,現在很干凈,我們在這里洗衣服洗菜,非常方便。”村民朋學琴告訴記者。
“我平時會利用空閑時間來這個塘邊轉一轉,通過與老百姓溝通、宣傳達到一個管護的效果,通過塘長制的實施,有效改善了老百姓的生活,也有效地改善了農田的灌溉,使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數大大提高。”塘長彭文昌說。
這兩天,位于晉熙鎮劉羊村的團山塘工程治理現場,工人們正趁著晴好天氣進行掃尾工程,團山塘的塘壩曾經是危壩,2019年5月還曾出現過漫壩險情,威脅下游300多戶村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為徹底解決這一安全隱患,今年,該村對團山塘進行了全面治理。
“通過我們這次農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項目的實施,解除了險象,現在老百姓都放心了,我們村里也加強了對這口塘的管理,我們及時落實了保潔員,建立了長效機制,以后我們將維護好老百姓的利益,保證這口塘發揮它應有的作用。”該村團山塘塘長羅小周說。
據了解,我縣自塘長制實施以來,始終堅持高位推動,一把手負責,在堅持生態優先、保護為主的基礎上,勇于創新、突出特色,從實際出發落實塘長制,先后投入3000余萬元對全縣5100余口生態塘進行了綜合治理,實現了垃圾不入塘、污水不直排,自然生態得到了不斷修復,飲用水源地得到了有效保護,水體質量逐步改善。(記 者:吳陽金 胡治進 江塘廣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