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縣被確定為安徽省氣象預警信息應急廣播播發試點縣以來,在上級部門的指導下,縣融媒體中心切實加強與縣氣象局的合作配合,持續完善預警信息發布規則與技術對接工作,不斷提高氣象預警播發服務水平,努力提升基層群眾的安全感和滿意度。
我縣農村廣播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曾經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當時的農村,戶戶都有小喇叭,鄉鄉都有“放大站”,網絡基礎和管理機構健全。然而隨著電視、互聯網、移動終端的普及,廣播逐漸淡出了我們的視野,原有的功能被逐步取代。后來在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和應急廣播體系建設的推進之下,我縣通過三期應急廣播體系建設,順利建成縣級應急廣播平臺1個,鄉鎮廣播平臺15個,村級平臺186個;通過有線和無線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廣播信號傳輸,在全縣范圍內共建應急接收終端2300個。全縣應急廣播系統采用“日常”和“應急”兩種模式,通過與氣象、水利、應急等部門的溝通協作,建成的應急廣播分平臺在農村防災減災、處理突發事件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別是今年我縣被確定為安徽省氣象預警信息應急廣播播發試點縣以后,縣融媒體中心和縣氣象局簽訂了合作協議,制定了預警信息發布規則,完成技術對接,定期開展演練,讓業務人員能熟練掌握預警信息廣播發布操作流程。以防統故障時可以及時啟動終端人工發布,確保高級別預警信息能夠及時發布。
今年7月初,我縣出現了一次范圍廣、持續時間長的強降水過程,降水量一度達到紅色預警級別。我縣氣象部門第一時間獲取天氣信息之后,通過縣融媒體中心搭建的應急廣播系統,實現了防范預警信息的自動播發。在接到縣氣象局的暴雨預警信息后,相關鄉鎮會同自然資源和規劃、水利和應急部門立即采取措施,對隱患點的群眾進行安全轉移。截止7月3日10時,因山洪災害轉移61戶180人,因地質災害轉移38戶102人,未出現人員傷亡情況。
“目前我們氣象臺預警發布系統已經與縣融媒體中心的應急廣播平臺進行了無縫連接,當我們發布橙色和紅色預警信息時,安裝在各地的廣播終端就會自動播發。如果出現特別惡劣天氣、特別緊急情況,我們值班人員就會立即通過縣融媒體中心安裝在我們預警中心的應急廣播分平臺進行人工播發,提醒各地做好防范舉措,切實保護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縣氣象臺臺長曹徐云說。
據悉,自氣象預警信息應急廣播播發試點工作開展以來,我縣共發布預警廣播信息8條,其中紅色1條。應急廣播的應用打通了預警覆蓋面的最后一公里,實現了預警到村到人。同時因其被動接收方式不需要基于網絡、手機等工具就能接收到,大大方便了廣大農村高齡老百姓,更能夠引起各地百姓的重視,在非常時期提前做好防范舉措,為防災避災贏得時間。
“農村應急廣播在我村范圍內有13個終端設備,是基層組織管理事務的好幫手,為農村突發事件處理提供了方便,對群眾了解國家的相關政策、疫情防控、森林防火、安全生產信息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城西鄉界址村黨總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曹中旭說。
記者了解到,截止到今年,我縣應急廣播系統累計完成三期工程,投入資金達到1000多萬元。目前我縣的應急廣播體系達到國家標準和要求,并以滿足各級政府和基層組織日常宣傳、應急信息快速發布為主要目標,堅持預防與處置并重、常態與非常態結合,針對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和社會安全等突發事件的不同特點,依托現有的有線廣播電視網絡、有線寬帶網和無線網絡,構建國家、省、市、縣、鄉鎮、村上下貫通、統一協調、可管可控、綜合覆蓋的全縣應急廣播體系,建立和完善適應全縣需要的應急廣播網長期運行保障機制,有效提升了各級人民政府在應對自然災害、事故災害、公共衛生和社會安全等突發公共事件處置中的信息發布和傳播能力,最大程度保障了我縣廣大人民群眾財產安全。
縣融媒體中心技委會副主任王新光說:“下一步,我中心將深入各鄉鎮村,根據人民群眾的切身需求,制定切實可行的預警信息應急廣播播發細則,提升系統配置建設水平,定期開展培訓演練,不斷提高應急廣播預警信息播發效能,更好地服務于民。”(記 者:吳光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