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新民,男,1963年9月生,中共黨員,安慶市太湖縣劉畈鄉人,是一名火箭軍退伍老兵,當前任劉鄧大軍劉家畈會議舊址管理員兼講解員。潘新民,男,年出生,現任職務。
事跡簡介:潘新民同志在工作崗位上,以館為家,為更好地介紹劉畈高干會議歷史和文化,尋找了見證劉鄧大軍在此修整期間的老人進行采訪記錄,整理故事12篇。劉鄧大軍劉家畈會議舊址開館后,用自己的積累編制講解詞,層次分明、脈絡清晰的向來訪人員講解劉家畈的故事,傳承著紅色故土的紅色精神。
潘新民,男,同志于1985年退伍回到家鄉,被分配安排在徐橋百貨公司工作。工作的17年間,從事過營業員、保管員、辦公室等工作,無論在哪個崗位上,都勤勤懇懇、任勞任怨,表現出一名軍人特有的戰斗作風、工作作風。
2002年,國家經濟體制改革,他因身份置換回到了老家,于2017年,被招聘為劉家畈劉畈村文物管理員,主要負責管理的是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胡氏新祠及太湖縣劉畈鄉區域內的四處文物管理單位,為了更好的向來訪人員介紹相關的歷史和文化,他自學了相關書籍,并尋找了當時見證劉鄧大軍在劉家畈修整期間的老人進行采訪記錄,整理故事12篇,約6000余字。劉鄧大軍劉家畈會議舊址開館后,結合書本知識,按照劉鄧大軍劉家畈會議時代背景、會議內容、會議意義、軍民互動,自擬了一套講解詞,約4000余字,以便能夠更加層次分明、脈絡清晰的向來訪人員講解劉家畈的故事,展現背后所蘊含的紅色精神。
截至目前,他已經為參觀者講解了上千場次,無論是作為一名共產黨員,還是作為一名火箭軍退伍老兵,作為劉鄧大軍劉家畈會議舊址管理員和解說員,在這片紅色土地上,潘新民同志不忘初心,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發揚軍人的優良傳統,牢記使命,堅定不移跟黨走,憑著滿腔熱愛,挖掘家鄉紅色資源,向八方來客講述動人的紅色故事,將紅色精神更好地傳承和發揚光大。
因為喜歡 退伍老兵當上文保員
太湖縣劉畈鄉位于大別山南麓、花亭湖上游,地處皖鄂兩省三縣邊界。劉畈鄉是著名的革命老區,是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劉家畈會議舊址、高敬亭紅二十八軍軍政會議舊址所在地。
出生在革命老區,潘新民從小就對紅色歷史特別感興趣,喜歡聽老人們講那些發生在家鄉的紅色故事。參加工作之后,他業余時間喜歡看中國革命史相關書籍,大革命時期、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的不少故事,他都爛熟于心,閑暇的時候,家人、同學、戰友們都喜歡聽他講一講。潘新民當時沒想到,自己的這點愛好在后來還“派上了用場”。
1985年,潘新民從原二炮部隊退伍回到家鄉,被分配安排在徐橋百貨公司工作,一干就是17年。2002年,由于國家經濟體制改革,老潘回到了老家,上有老下有小,他開始外出務工。2007年,潘新民考了駕照,買了車開始跑營運。他喜歡書法,寫得一手好字,當駕駛員的時候經常往鄉政府跑,鄉里開會寫橫幅、對聯都找他。2017年,縣文體委為劉畈鄉劉畈村招聘文保員,原本想招聘一位年輕姑娘,平時還能給觀眾講解,但鄉里領導物色人選時,一下子就想到了“有才又實在”的老潘。“領導是信任我,覺得我能把這個事情干好。”文保員是兼職,基本沒什么收入,事情卻不少,但因為喜歡,潘新民二話沒說就上崗了。
深入挖掘 讓紅色歷史活起來
潘新民負責的劉鄧大軍劉家畈會議舊址位于胡氏新祠,是一座始建于清嘉慶年間的歷史建筑。“我第一次來到胡氏新祠時,推門一看,只有幾幅圖片、幾塊展板。”
怎么發揮紅色文物的作用,把這段歷史宣傳好?潘新民花了不少心思。他有空就走街串巷收集舊家具,美化展廳環境,充實館藏資源。一開始有觀眾來參觀,老潘義務當講解員,觀眾的問題五花八門,有時候就答不上來。“心里特別著急,怕觀眾會失望,就開始找資料,再‘充電’。”他自學《中共太湖縣地方史》、《解放戰爭時期太湖縣黨史資料匯編》、《中國革命史》等,還到處打聽,找到當時見證劉鄧大軍在劉家畈修整期間的老人,上門采訪記錄。“家里來了三位首長,他們都是睡在用稻草臨時打的地鋪上。”“首長摸著我的頭對我奶奶說,要讓小孩子去讀書,還給了我一個餅子和一個皮蛋子。”“我給大軍當過向導,晚上戰士們都是睡在冰涼的地上,給我弄了一塊門板讓我睡覺,還盛了一碗油炒飯給我吃。”……像這樣的故事潘新民整理了12篇,約6000多字。通過他的采訪整理,沉睡在記憶里的片段重新活起來,當年的解放軍指戰員們有情有義,有血有肉。
義務講解 紅色精神永遠不過時
2019年,縣里落實政策,為潘新民重新安排工作。老潘堅持還要留在劉畈鄉,還要在劉家畈會議舊址工作。“對這份工作,沒別的,就是熱愛。”就這樣,老潘的身份從兼職文保員變成專職文物管理員。當年劉鄧大軍劉家畈會議舊址經過重新布展后正式開館,潘新民的工作量大了,責任也更大了。
劉鄧大軍劉家畈會議舊址有四個展廳,潘新民做好其他各項工作的同時,義務為觀眾講解。如何讓歷史故事生動、鮮活,讓老百姓愛聽?“不能講官話套話,要用老百姓聽得懂的話,要接地氣。”結合歷史資料,根據劉鄧大軍劉家畈會議時代背景、會議內容、會議意義、軍民互動,潘新民自己撰寫了一套4000多字的講解詞。四個展廳,一口氣講下來,快的話要一個多小時,再講細致一點可以講兩個多小時。劉鄧大軍為什么要來劉家畈,會議上鄧政委講了哪四點內容,部隊沒有棉衣后來怎么解決的……五十多歲的老潘一身軍人氣派,講解起來平實生動,對重點人物和重要史實如數家珍,很受觀眾歡迎。很多觀眾在他講解完后走上來表示感謝,希望加微信多交流。很多單位聽完講解找他要材料,想回去更好地開展黨建工作。
潘新民告訴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每一次講解,都有不同的體會感悟。在潘新民看來,革命精神永遠不會過時,今天人們的工作和事業中,依然需要這樣的精神。
截至目前,潘新民已經為觀眾義務講解了上千場次。“哪怕將來退休了,只要還能講得動,觀眾需要,我就繼續講。”他和同事們還在編寫一本書,希望用文字記錄千里躍進大別山的偉大壯舉,記錄英雄烈士的故事和劉畈鄉新時代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