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注意發酵的時間4至6個小時,溫度要保持30度左右,濕度要達到90%以上。如果濕度不足,茶葉發酵不充分,氣味就不夠純凈。”4月27日,在寺前鎮茶廠,縣種植業服務中心茶葉專家、農技推廣研究員現場指導茶場負責人紅茶制作注意事項,做好相關記錄。
寺前鎮是“全國茶葉一鎮一品專業示范鎮”,從事茶葉生產農戶有6602戶,占總農戶數的83%。現有無公害茶園面積達2.3萬畝,有大中型茶葉加工廠30個,年產干茶700多噸,產值達1億元,占全鎮農業經濟總收入的67%。但是長期以來,該鎮只采摘春茶,夏秋茶任其長在枝頭,無人問津。為了提高茶園利用率,增加茶農收入,近年來在縣農業農村局指導下,著力研制開發紅茶。
“紅茶屬于中國六大茶類之一,屬于發酵茶。它是一種經過鮮葉萎凋、揉捻、發酵、烘烤和復焙加工而成的高品質茶葉,在市場上有大量的消費人群。”縣農業農村局分管負責人、茶葉專家張正友說,“另外,紅茶對茶草的大小、勻度及季節都要求不高。”
“制作紅茶只是時間長些,但是效益很可觀。”茶廠負責人陳華林說,他算了一筆賬,“這個時節的鮮茶草,加工成綠茶也只能賣到80至100元/斤,如果加工成紅茶就能賣到200元/斤以上。”
“一般情況下,春茶能采摘一個月左右,而生產紅茶后,一年的采摘期拉長兩個月左右,采茶農民可多增收9000多元,每畝茶園可增收2000元以上。”寺前鎮政府相關負責人說。
“加強培訓指導,生產開發普通人都喝得起的優質紅茶,這是我們今年實施‘兩強一增’行動、助推鄉村振興的一個重要著力點。”張正友說。(李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