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縣實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戰略,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態資源,在綠水青山的增值增效上下功夫,讓“靜資產”變為“活資本”,促進生態建設惠民利民。

毛竹節節高 綠林浪濤濤
近日,記者來到寺前鎮中河村的毛竹科技示范園,只見山巒起伏之間,入眼皆是翠色,郁郁蔥蔥的毛竹林間,還有村民在忙著除雜枝……
在寺前鎮中河村的環山林場,曾經這里的竹山是一派衰敗蕭條的景象,近幾年通過省級毛竹科技示范園項目的建設,這里又再次呈現出了竹濤涌動的盛景。
一直以來,中河村的毛竹資源都十分豐富,但由于缺乏統籌謀劃和科學管理,加之林場地處偏遠,交通不便,村里的毛竹資源很長時間未能得到開發利用,村民擁有大好資源卻不能點綠成金。

“這個環山林場有七八年沒有砍過,竹山竹子一下都死掉了,沒有用。不除雜枝,不砍掉,也影響新毛竹出筍。”寺前鎮護林員范小華說。
為喚醒沉睡資本,盤活林場資源,2021年,太湖縣林業部門聯合寺前鎮在中河村實施省級毛竹科技示范園項目,項目總規劃720畝,示范園按照筍用林、筍材兩用林、材用林三個不同經營模式來進行規劃。目前示范園建設已全部完工,建成示范區筍用林100畝、筍材兩用林200畝和材用林420畝,完成主干道3公里和作業道2公里,預計年產值45萬元。通過科學管理、規范種植,毛竹的長勢一年比一年好,效益年年增長,現如今,一竿竿翠竹成了一棵棵“搖錢樹”,一片片竹林成了農民增收的“綠色銀行”,村民們可以從育苗、造林、撫育、管護、園區設備維護等過程中直接獲得勞務收入,同時伴隨著筍材加工業和竹文化及旅游業的全面發展,大家也將得到更多的增收渠道和更高的勞務報酬,真正地嘗到毛竹發展的甜頭。
“這次復墾以后,竹林的出筍率提高了,效益也就提高了,解決了部分老百姓的就業問題,在家門口也能打點零工。”范小華說。
項目實施后,720畝優良的竹林不僅給村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還起到了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凈化空氣的作用,真正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多方共贏。
“通過項目的實施,一是解決了村民就近就業問題,增加了群眾收入。二是竹林的發筍率增加了毛竹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寺前鎮中河村黨總支委員王冠球說。

萬卷田園詩 一幅森林畫
來到湯泉鄉黃下村,一到村口,只見芳草菲菲、綠樹成蔭,沿著村內小道一路往前,樹木成行,房前屋后綠林悠悠,一幅“村在林中、人在綠中”的綠色新畫卷正徐徐展開。

近年來,黃下村大力開展森林村莊建設,通過道路綠化、庭院綠化、芭茅山改造工程等措施,以打造綠地為主,全村做到了能綠盡綠。目前村莊內林地近一萬五千畝,中心村綠化覆蓋率達76.8%,其中村域范圍內道路、河渠綠化率達100%。在森林村莊建設過程中,村里結合省級美麗鄉村中心村建設,新建了休閑廣場、文化活動廣場、籃球場,并用垂柳、香樟、桂花、紅葉石楠等花草樹木點綴,為村民提供良好的鍛煉休閑場地;同時在搬遷點和村部邊的河流沿線兩側種植行道樹,修建花壇,增加綠地0.3畝,確定村部周邊8戶住宅實施庭院綠化工程,在原有基礎上進行提升,在美化家園的同時凈化環境。此外,村里還大力在荒山荒地種植經濟林,發展茶葉、油茶等,使昔日荒田荒地變成綠油油的茶園,不僅改善了村容村貌,還幫助村民增收致富。
“以前路邊,還有房前屋后雜草比較多,通過森林村莊建設,兩邊都種上了花草,環境也優美了,道路也干凈。早晚在這里散步,空氣清新,讓人心情非常愉悅。”村民洪曉珍說。
近年來,湯泉鄉以森林城鎮建設為抓手,突出造林綠化與美麗鄉村建設、人居環境整治、產業融合提升相結合。以城鎮和村莊綠化、美化、改善人居環境為節點,以骨干河流、道路綠化為主線,以區域山場綠化、森林資源提質增效為重點,構建點、線、面結合的林業生態體系,打造“人在村中、村在林中”優美環境,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設綠色鄉村,打下了堅實基礎。全鄉轄10個行政村,其中森林村莊6個,目前湯泉鄉林業用地面積9479公頃,其中林地面積8876公頃,森林覆蓋率達72%。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在全鄉范圍內,大力宣傳綠色發展理念,繼續提升林業質效,建立健全長效管護機制,讓自然風貌更加優美,讓生態環境更加宜居,讓群眾切實享受到森林城鎮建設帶來的成果。”湯泉鄉鄉長王淦說。

油茶枝頭俏 村民豐收笑
沿著赤北線一路北上,記者來到了位于北中鎮浮坵村的油茶育苗基地。這里曾因長期過度亂砍濫伐,造成大量山場紅壤裸露,水土流失嚴重。2009年,當地的造林大戶姚萬華看著家鄉生態遭到破壞,決定向荒山進軍。在林業部門及相關技術人員的幫助下,經過三個月的不懈努力,姚萬華不僅成片開發荒山580畝,而且還栽上了油茶苗,每年出苗近五十萬株,成活率達95%以上。
北中鎮林業工作站技術人員趙夕滿說:“這個育苗基地不僅滿足了當地油茶種植戶的發展需求,還保障了造林質量,為北中鎮油茶產業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眼下正值油茶苗生長季節,基地里每天都有幾十名村民在此務工,除草、澆水、搬運等,有說有笑。家門口打工,又能掙錢又能顧家,這里也逐漸成為村民們就業的首選。
“我們每天都在這里工作,每天能掙一百多元,每年能掙兩三萬元。”村民陳華萍說。
一路北上,再走半個小時車程蜿蜒的山路,記者來到了桂花園萬畝油茶開發基地,肥沃廣袤的土地上,成片的油茶長勢興旺,放眼望去,千畝油茶樹生機盎然,綠浪連天。
桂花園萬畝油茶開發基地位于北中鎮明珠村海拔近八百米的高山之上,2008年開發,2010年正式開始栽培,現在已經有部分進入了豐產期,預計產果20多萬斤,產值約40萬元。

“基地每年能給周邊老百姓大概帶來三四十萬元錢的收入,現在有國家好的政策和當地林業部門大力支持和技術指導,我們有信心把這個產業做好、做強、做大。”基地現場負責人趙家安說。
一直以來,北中鎮都把油茶產業作為森林提質增效的主導產業,如今,北中鎮油茶造林的經濟效益已達到1000多萬元。

“我們作為基層林業部門,主要就是提供產前規劃設計、產中撫育管理、產后采收采摘等服務工作,盡可能地造一片、成一片、綠一片,最大限度發揮油茶經濟和生態效益。”北中鎮林業工作站站長蔡正江說。(劉鑫 梅大宋 詹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