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農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太湖縣綠國農機專業合作社種糧大戶汪衛國,從承包上百畝土地開始到現在成為遠近聞名的“安徽省種糧大戶”,其經營合作社也先后榮獲“示范服務組織”“生產示范單位”“明星企業”“先進單位”等多種榮譽。他的內心始終飽含那份對土地的熱愛,13年來始終奮戰在農業第一線。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他用實際行動詮釋著自己的情懷和夢想,為了糧食豐收,甘愿用汗水澆灌沃土。
新“稻”路上不斷發展
2009年,從糧食系統下崗的汪衛國出于自幼對土地深深地熱愛,決定從事農業生產事業。當時小池鎮很多農民拋荒耕地、外出務工。他看到成片的荒地,憂思如焚、寢食難安,毅然決然地參與到小池鎮第一批土地平整項目。一開始的農業生產道路上可謂是充滿艱難險阻,田地高低不平難以實現機械化,汪衛國憑借著自己的一腔熱血和辛勤付出,帶領著農戶集中種植著無人打理的荒地,借錢購買了第一臺手搖式拖拉機進行著半工半農式的耕種。
為了這百畝土地,他傾盡心血,初嘗甜頭卻又多次因意外的天災遭受重大打擊。2012年澇災,大面積農田被淹,水稻損失慘重;2018年旱災,水稻缺水嚴重。這次汪衛國吸取教訓帶領農戶到潛山黑河引水跨越13道水站,有效解決了水稻干旱問題; 2021年又因疫情原因,只能到本地采購,本地銷售,導致采購成本高、糧食收益低、農業生產遭受重創,但仍然沒有撼動他內心的那份堅持和對土地的熱愛。
苦盡甘來。困境中掙扎的汪衛國得到了國家惠農政策的幫助,他緊抓機遇,逐步擴大糧食種植規模,努力帶動周邊群眾提高糧食種植技術。現如今,他的合作社為大戶服務,范圍涉及1萬多畝農田,采購了無人機、收割機、碾壓機、插秧機、拖拉機等設備30余臺,水稻種植機械化得以普及。最為突出的是綠色種養循環這一體系,在加工過程中將其廢棄物以及農村農戶、種植戶的廢污物進行處理制成有機肥再次運用到水稻的施肥過程中。這一舉措有效減輕了環境污染的問題,與此同時,為更好地擴大糧食產量,他參加安徽農業大學的“新型農民培訓”,學習有關病蟲害防治知識以及農業創新技能,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有效提高了種植技術水平。
鄉村振興道路上”情”常駐
“光我自己富了不行,絕不能忘了鄉親。” 作為種植大戶,汪衛國通過發展糧食生產發家致富后,又悉心培養和扶持眾多農民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種糧大戶。汪衛國緊跟時代發展,明白機械對農業的重要性,與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相比,機械化生產方式可以更好地滿足各方需求,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損失,更好地保護農民的利益,更好地保證農業生產的質量和產量。于是他購買拖拉機、割草機、無人機等大型機器三十余臺,開辦有機肥廠、烘干廠。
他用自己的一腔熱血和勤勞汗水,盡心竭力造福鄉鄰。在疫情期間,他為小池鎮捐米捐錢捐物,奉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一位種田大戶的腿在工作過程中不幸被機械絞入,造成了嚴重的傷害,汪衛國聽聞此事后深感悲傷,主動進行募捐慰問。他的善舉獲得廣大農民的稱贊和認同。
未來道路寄語青年
在采訪接近尾聲的時候,汪衛國表示數十年如一日不變的信念和情懷,讓自己不論面對多少坎坷和艱難都能堅定不移地走向自己熱愛的鄉間小路,保持初心不變。汪衛國也對廣大青年寄予了殷切期望:在農業振興這一道路上,不僅需要老一輩的努力,同樣也需要青年一代的傳承發展,跑好國家糧食安全接力賽。時刻謹記農業生產的出路是機械化,要用知識來改變農業。
汪衛國的神態和言語間難掩的自豪,是對農民這一職業最好的詮釋。他站在自己熱愛的土地上,用最淳樸的方式實現人生價值,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自己的一份貢獻。( 陳院平 張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