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大石鄉以紅色資源為有效載體開展實踐教學,把黨性教育課堂搬到現場,引領廣大黨員干部和師生深入學習黨的歷史,傳承紅色基因,推動農村思政工作守正創新、出彩見效。
開發紅色資源,擦亮特色品牌。大石鄉是革命老區,素有“魚米之鄉 紅色大石”之稱,紅色文化資源十分豐富。近年來,大石鄉充分發揮200萬元美麗鄉村財政補助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按照“遵循史實、恢復原貌”的原則,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突出紅色元素,發動本土鄉賢收集、整理紅色故事,妥善修繕烈士墓,深度還原中國工農紅軍太望赤衛隊地下兵工廠舊址,做到紅色資源有址可尋、有物可看、有史可講,生動傳播了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投入中央彩票公益資金600萬元,實施紅色革命教育基地綜合人居環境整治工程,改造提升2500㎡的大石嶺農民暴動紅色文化場所,高標準建設《革命老區 逐夢新區》紅色大石陳列館并進行布展,建成以中心街道為核心的紅色文化旅游教育示范基地和研學基地,為加強基層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堅強保證,擦亮了大石紅色品牌。
整合紅色資源,提升教育質效。“今天,泊湖之濱的田祥嘴村,建起一座渡江戰役紀念廣場。廣場上幾面似風帆的徽派馬頭墻面,記載著英雄的渡江故事。”不久前,大石小學小小宣講員鄭欣怡在卓鋪村中國工農紅軍太望赤衛隊地下兵工廠舊址前宣講渡江戰役的歷史,生動的講解,鮮活的細節,精彩的故事,為同學們上了一堂別開生面的“思政課”,在青少年心中深播“紅色種子”。近年來,大石鄉積極串聯大石嶺農民暴動紀念碑廣場、抗日英烈園陳列館、渡江戰役紀念廣場、文橋村黨建書吧、阿青牧場學習強國紅色營地、田祥嘴村史館等近十處紅色教育場所,形成以愛國主義、英雄傳承、鄉村勞動實踐等為主題的思想政治教育陣地。在“五四”“七一”“八一”等具有紀念意義的時間節點,組織廣大黨員干部和師生開展現場教學、主題黨日、志愿服務、研學實踐和戶外拓展等活動,將在“大思政課”中升華的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家鄉的樸素情感轉化為推動工作的強大動力,以實際行動發揚踐行紅色精神。
活用紅色資源,賦能鄉村振興。依托綠色資源和生態優勢,積極探索“紅綠”融合發展模式,將紅色資源與主導產業、自然風光等特色資源結合,打造阿青牧場、“禪農并舉 農文康旅融合”等一批鄉村振興項目。注重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把握做好農村思政工作的切入點和著力點,開發“走一次紅軍路、聽一個紅色故事、上一堂紅色黨課、吹一次紅色春風”的“四個一”現場教學基地,建成黨員勞動體驗基地,吸引縣內外眾多團隊前來開展紅色研學、團建、參觀考察等活動,同時也擴大了“大石金簍”“常潤米業”“純野油茶”等大石品牌的知名度。節假日,總能在村莊里看到阿青牧場負責人蔡長青為游客講述紅色故事的忙碌身影,2020年,蔡長青被安徽省委宣傳部授予“安徽省首批鄉村文化帶頭人”稱號。
下一步,大石鄉將不斷豐富農村思政的內容、方式和載體,把新思想宣傳、鄉村休閑旅游、鄉村振興等元素有機融合,切實推動農村思政工作入腦入心,努力形成文明實踐帶動下的振興高地。(吳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