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北中鎮認真落實縣委關于新時代文明實踐和移風易俗工作的部署要求,通過夯實基礎,陣地隊伍建起來;整合資源,志愿活動火起來;創新載體,服務品牌亮起來;加強引導,文明新風吹起來,使文明之花在北中大地上熠熠綻放。
夯實基礎 陣地隊伍建起來
北中鎮嚴格按照縣委關于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所)建設的要求,在鎮設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在各村設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所長、站長均由同級黨組織主要負責人擔任,鎮黨委書記負總責,宣傳委員具體抓,各村確定一名工作人員負責抓。鎮所和村站充分發揮村兩委、黨員、村民代表、聯防長等志愿者主體作用,廣泛吸納文藝骨干、文化能人、新老鄉賢、致富能手、留守婦女、社會熱心人士等社會力量參與,成立了“傳理論、傳政策、傳技術、傳文化”四傳志愿服務隊和綜合志愿服務隊。目前,鎮所已吸納志愿者249人,村站共計吸納志愿者915人。這些志愿者積極當好信息員、服務員、聯絡員和組織員,活躍在北中大地上,開展“點單、派單、接單及評單”一系列志愿服務。
整合資源 志愿活動火起來
北中鎮按照縣“統籌整合、優化配置、互通互享”的原則,在始終保持與縣平臺對接的同時,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新興技術,對志愿服務活動的開展實施智能化管理。志愿服務活動通過“線上點單、線下收單”的方式進行,將縣開發的“太湖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微信小程序二維碼放置于鎮村為民服務大廳及人員密集的公共場所,有需求的群眾只需要掃二維碼或手動輸入就能完成線上點單;對于沒有手機或不會使用智能手機的老弱病殘等特殊群體,鎮村志愿者采取定期上門收單的方式,能夠及時解決的當面予以解決,不能及時解決的由志愿者代為點單,然后縣中心派單完成,真正做到“就近、在行、快速”。花沖村將“空中課堂”和“茶場課堂”有機整合,推進黨群學用示范基地建設,把茶葉栽培技術的傳授,從村會議室移到了茶葉基地,根據不同季節,由“送技術”志愿服務隊為村民講解茶葉栽插、施肥、剪枝、制作、管理等環節技術。據了解,2023年,北中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開展志愿服務活動26次,各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開展志愿服務活動369次。通過整合各種資源,組建專業志愿服務隊伍,使得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活起來”“動起來”“火起來”,不斷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為全鎮高質量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進而提升村民素養,弘揚文明新風。
創新載體 服務品牌亮起來
北中鎮,一是傳承好“狀元文化”。寶坪村是清代狀元趙文楷的故鄉,該村堅持打好“狀元文化”牌,通過“名村聽民聲”系列活動,詮釋“狀元文化”中的重教重文、愛惜人才的公平精神,自強不息、勤奮有為的拼搏精神,勇爭第一、敢為天下先的進取精神及知恩圖報、忠貞愛國的奉獻精神。在傳承“狀元文化”的同時,寶坪村志愿服務活動堅持“送”文化與“種”文化相結合,他們借鑒“藝術人生”的做法,“炫”起了科技致富能人訪談錄,現場采訪錄制,將影像資料裝訂成冊,并寄給農民朋友,作為新春賀禮。該村還通過“大家學、大家拍、大家唱”等新做法,使得文明鄉風在耳濡目染和潛移默化中廣為傳播,為推動“鄉村文明建設,助力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動力。二是挖掘地方文化。浮坵村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文化“打鼓書”,打造“打鼓書上傳文明”品牌。“說鼓書,唱鼓書,打起鼓板心花放。歌頌黨的二十大,家風高揚心向黨。黨的二十大報告這樣講,中華美德要弘揚,家庭家教家風建設要加強,好比春風暖心房……”這首膾炙人口的《家風高揚心向黨》鼓書,讓群眾在建設“和美浮坵”中倍受鼓舞,也讓黨的二十大精神新部署、新要求,轉化為群眾的自覺行動。從2016年率先在全鎮成立浮坵村民間文化藝術團以來,該村以不斷傳承和發揚鼓書的表演方式,傳唱謳歌新時代生活,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把脫貧攻堅、致富興業、農村改革、民生保障、生態環境、鄉風文明等內容,穿插在打鼓書內,讓廣大群眾聽得懂、記得住、用得上,切實感受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三是弘揚“好人文化”。提到玉嶺村好人公益愛心社,村民都不約而同地豎起大拇指。這種認同,源自它的品牌服務。成立于2016年的玉嶺村好人公益愛心社,由該村“安慶好人”“太湖縣十佳志愿者”“太湖縣最美退役軍人”張承鋒發起。如今,該社成員發展到38人,還下設1個洪福寨演藝有限公司。他們由鄉村教師、文藝人才、道德模范、身邊好人、先進典型、退休醫生、致富能手等為主體,組成“傳文明志愿服務隊”,緊緊圍繞玉嶺村中心工作,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志愿服務活動。針對社成員文藝骨干多的特點,經常不定期到各組開展科技、文化、衛生“三下基層”活動,把政策宣傳、文藝節目和醫療服務送到群眾家門口。同時,通過“基層黨組織+愛心社+公司+志愿服務”的新模式,堅決遏制紅白喜事大操大辦,免費上門為群眾提供服務。如今,“好人公益愛心社”成為全村公認的品牌。還有,“五老”調解工作、老年助餐點、老年學校教學點等新事物也在玉嶺村蓬勃發展壯大。
加強引導 文明新風吹起來
北中鎮加強正確引導,讓文明新風吹起來。一是從比物質到比素質。各村站及時修訂《村規民約》,成立紅白理事會等“四會”組織,統一婚喪嫁娶流程、標準。寶坪村黨總支書記江衛春親自帶頭,無論是兒子結婚,還是孫子百日,他帶頭不辦宴席,堅決反對鋪張浪費,簡簡單單吃個團圓飯,照了一張全家福。這幅照片,反映的不僅是黨員干部要帶頭廉潔自律,剎住歪風邪氣,更是全村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的真實寫照。二是從比家產到比家風。花沖村紅白理事會對本村紅白事實施全過程監督,推行喜事新辦、喪事簡辦、小事不辦。在紅喜事上實行“三個控制”,控制桌數、控制標準、控制隨禮金額。在白喪事上實行“三個第一”“三個不準”和“一個一律”,在動員說服工作上,黨員組長第一時間知曉、理事成員第一時間介入、村“兩委”第一時間上門;在具體執行上不準請道士做齋、不準請樂隊、不準游燈;逝者一律實行火葬。花沖村以整治婚喪嫁娶陋習為突破口,通過村規民約約束,疏堵結合,穩步推進移風易俗工作落地見效,改變了原來村民互相攀比、互相斗勝的惡習,村風民風家風越發淳樸、文明,引領更多村民弘揚社會新道德,樹立文明新觀念。三是從比闊氣到比公益。隨著移風易俗工作的不斷推進和文明新風尚的不斷深入民心,在北中鎮,自覺抵制陋習、倡導新風的新鮮事層出不窮。沙河村通過組建關愛隊伍,實施“三關愛”行動,關愛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留守婦女。“安慶好人”吳小傳,二十年如一日,每年對全村考取一本、二本的貧困大學生或中考成績優秀的學生進行資助與獎勵,還對全村五保老人和特困戶開展送溫暖活動,每人送上一桶油、一袋米和200元現金。“縣勞模”安徽申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盧方,創辦幫扶車間,解決了留守婦女68人就地就近就業,使群眾增收和集體經濟壯大。退休教師吳禮強,充分發揮“五老”作用,利用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圖書室、文化室等陣地,幫助留守兒童補習作業,舉辦書法、藝術培訓班,給留守兒童撐起一片藍天。沙河村關工委還開通了在家孩子與外出父母“親情視頻”電話,并建立了“大手拉小手”微信工作群,構建鄉村治理新格局。
? 下一步,北中鎮將把新時代文明實踐和移風易俗作為一項長期性、基礎性工作來抓,補齊短板補弱項,以志愿服務助推鄉風文明,用實際行動傳承文明新風,全力打造“北中新樣板”。(吳承鉞 朱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