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汪家益,男,漢族,1956年7月出生,太湖縣百里鎮大竹村橋頭組村民。
事跡簡介:
汪家益是百里鎮大竹村的一名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中,他團結鄰里,助人為樂,做好事從不求回報。在大竹村2023年的移民水毀項目建設過程中,汪家益2次主動讓出宅基地,且不要占地補償,讓該工程順利的完成了施工建設。汪家益用實際行動踐行禮讓精神,讓原本狹窄破舊的道路變寬變亮,周邊群眾的安全出行得到了保障,獲得了人們的一致好評。
正文:
古有桐城先賢“讓三尺”,今有百里鎮大竹村橋頭組村民汪家益讓路基15平方米。位于大竹村橋頭組村民汪家益戶主宅旁邊,有一條通往大竹村姚嶺組、唐沖組以及唐家寨山場的交通要道,路面陡峭狹窄,且近年由于階段性的大雨,導致路面多次塌方,經常發生交通事故,存在極大的交通安全隱患,一直是附近村民的揪心事。該問題引起村工作人員的高度重視,并及時向黨委政府反映了相關情況,組織召開了村民代表大會商量討論該路段的治理建設,決議申報移民水毀項目。2023年上半年,該項目申報成功,并于6月份成功開工建設。
一讓壩基路面不求資金補償。在開工建設過程中,為解決交通隱患,方便群眾出行,需要對該路段進行拓寬,拓寬過程中就涉及占用橋頭組汪家益戶的宅基地問題。在村工作人員準備與汪家益戶對接征求意見時,汪家益竟主動找到了工作人員,他說:“修橋鋪路本就是利國利民的好事,我個人非常的贊同,加上這段路也一直是附近群眾所期盼修復的,村里能爭取到項目建設資金也不容易,我不會讓你們為難,我愿意主動讓出一米寬的路面,長度延伸至原壩基,方便路面拓寬,也不要求你們給什么補償,只要施工方把事情做好就行了。”有了汪家益的這句話,工程順利的進行了開工建設,這也是汪家益的第一讓。
二讓自家基地化解施工矛盾。在工程建設將要完工開始回填土方時,又出現了一個小插曲,橋頭組另一戶村民提到石壩后方路基比原來砌寬了,占用了他家幾平方米的菜園地,要求村委會給出相應的補償款,不然就要求還原施工現場。正在雙方進行商量討論時,汪家益又發聲了:“不管有沒有占用你家的菜園地,都沒關系,我來做個中間人,把我家的基地讓出幾平方米給你家作為補償,讓施工的師傅幫忙延伸下兩個壩基的對接點,這樣你家的地自然就變大了,這樣行吧?”在汪家益的協調下,此次小插曲又得到了圓滿的化解。這是汪家益的第二讓。
在整個項目建設過程中,汪家益2次主動讓出宅基地合計15平方米,讓該工程順利的完成了施工建設。真心待人、真誠助人是汪家益的為人處事態度,汪家益一家人一直與鄰居都和睦相處,每當誰家有困難,或發生鄰里矛盾他都熱心幫忙,為他們進行調解。他常說希望通過自己的微薄之力為那些有困難的家庭解決一些燃眉之急,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和諧社會的創建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閑暇之余,汪家益更是不斷加強對各項法律法規、民生政策、產業發展技能的學習,積極參加村委會組織開展的各類民生政策宣傳、平安建設創建以及產業發展經驗分享等相關活動,帶頭做文明新風的宣傳者、倡導者和踐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