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村里不僅環境干凈,還能隨時參加理論學習、技能培訓,這都是黨支部領著干出來的好光景!”在百里鎮共和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內,村民李大爺望著墻上“黨群共建文明村”的照片墻,由衷感慨道。近年來,共和村黨支部錨定“黨建引領文明創建”主線,將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打造成“黨建+服務”的紅色載體,以組織引領強陣地、黨員帶頭建機制、黨群同心優服務,讓文明新風在鄉村沃土中扎根結果,走出了一條“黨建紅”點亮“文明興”的鄉村治理新路徑。
黨建領航筑陣地:文明實踐站成“紅色主陣地”
“陣地建到群眾家門口,黨的服務才能走進心坎里。”共和村黨支部書記常說道。為讓文明實踐有“固定坐標”,村黨支部以“紅色引領、功能集成”為原則,整合黨群服務中心、農家書屋等資源,建成737平方米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如今走進站內,處處能看見“黨建元素”:“黨員先鋒崗”的志愿者正為老人登記體檢信息,“黨史學習教育角”里老黨員用方言講著長征故事,“主題黨日活動區”的黑板上寫著“黨群同心 共建新鄉村”的標語……這個集理論宣講、技能培訓、文化活動等10余項功能于一體的陣地,不僅是村民休閑的“好去處”,更成了黨支部傳遞黨的聲音、凝聚黨群合力的“紅色樞紐”。
為讓陣地“用起來”而非“擺起來”,黨支部組建“理論宣講先鋒崗”,由黨員帶頭開展“方言講政策”活動,把黨的創新理論轉化為“莊稼話”;同時按需設置“矛盾調解室”,讓村民“有需求找陣地,有困難找黨員”。如今,實踐站真正成了“黨建有力度、服務有溫度”的文明實踐主陣地。
黨員帶頭建機制:激活文明實踐“紅色動力源”
“黨員先帶頭,群眾才肯跟。”這是共和村黨支部激活文明實踐的“密鑰”。依托實踐站,黨支部建立“黨員包聯+群眾參與”機制:全村28名黨員分片包聯農戶,亮明“黨員責任區”,在政策解讀、環境整治、矛盾調解等工作中帶頭干;同時每月召開“黨小組議事會”,黨員與村民代表圍坐議事,讓村民意見直抵黨支部。
黨群同心優服務:奏響文明實踐“和諧新樂章”
“陣地牢不牢,機制活不活,最終要看群眾滿意不滿意。”共和村黨支部始終把“為民服務”作為文明實踐的落腳點。在實踐站的“黨群共建風采墻”上,一張張照片定格著暖心瞬間:黨員和村民一起清理河道垃圾,支部組織種植能手在田間傳授技術,志愿者為獨居老人送菜上門……這些畫面,正是“黨建引領聚民心”的生動注腳。
依托實踐站,黨支部把服務做在日常、暖在心頭。理論學習“接地氣”——黨員志愿者用“拉家常”方式宣講黨的創新理論,配上鄉土案例,讓村民聽得進、記得牢;文化活動“聚人氣”——“我們的節日”里,黨群共辦餃子宴、共演鄉土戲,“好媳婦、好婆婆”評選讓家風美德傳開來。
如今的共和村,爭吵少了、互助多了,雜物少了、花草多了,文明創建從“支部推動”變成“群眾自覺”。“黨建紅”引領“文明興”的底色愈發鮮亮。下一步,共和村黨支部將繼續深化“黨建+文明實踐”融合模式,讓實踐站成為凝聚人心的“強磁場”,讓文明新風成為鄉村振興的“新動能”。(趙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