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事不下山,出門服務圈。這是劉畈鄉村民如今到“家門口的政府”辦理個人事務的真實寫照。
劉畈鄉地處大別山南麓,距離太湖縣城50公里,下轄7個行政村、254個村民小組。過去村民辦事靠腳力,超過鄉鎮職能范圍的事,必須下山去縣城,路程遠、周期長、辦事難成為常態。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鄉黨委政府求新思變、謀定即動,堅持以系統思維構建農村公共服務新格局,打通“放管服”改革在農村的“最后一公里”。
加強職能整合,實現“一站式”受理。緊緊圍繞“一門受理,一網通辦”工作思路,整合鄉鎮各部門職能,組建為民服務大廳,梳理辦事清單,精簡辦事流程,集中受理辦理關系人民群眾的行政審批和公共服務事項,全力推進集約化便民服務,營造更加規范、高效、開放、貼心的政務環境。
擴大業務協同,實現“包辦式”對接。推進上下協同,配備3條專網,實現與縣級業務主管部門的信息共享和業務聯動。前置高頻業務,組建計生、社會事務、勞動與社會保障、信訪接待等四個專窗和7X24小時政務服務自助終端。配全專業辦事隊伍,從各職能部門抽調專職人員6人作為窗口工作人員,提供專業辦事服務。
推動要素下沉,實現“鏈條式”延伸。在所有行政村建立村級便民服務站,實行村兩委輪流值班制,充分賦能放權,將服務重心下移,幫辦代辦相結合,方便群眾就近辦事。
“多虧窗口的小伙子幫我解決今年醫保繳費問題,現在手機就可以繳費,可是我還不太會操作。”一位栗樹村參保人員說道。“現在手機繳費方便不少,但農村也存在不會操作手機的百姓,我們都會協助或幫忙完成手機操作,盡量不讓他們多跑腿。”大廳工作人員說道。
“本著群眾不跑腿、少跑腿的原則和初衷,我們想辦法實現“足不出村”辦政務,讓國家的好政策走進千家萬戶、田間地頭。”鄉黨委委員胡劉偉說,“下一步,我們將總結經驗做法,持續改進工作機制,把能夠在基層辦理的業務全部放出去、沉到底,形成縱到底橫到邊的網格體系,讓群眾辦事更加方便,體驗更加滿意。”(汪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