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奇,男,漢,中共黨員,生于1973年4月,現任太湖縣奇林農機合作社黨支部書記。
太湖縣奇林農機合作社黨支部書記黃小齊,他在新倉鎮率先成立非公黨支部;將合作社發展成為太湖縣首家部級農機合作社,為種糧大戶提供一體化服務;帶動10名貧困人口就業,解決40多名鄉親就地務工就業,并先后捐贈九萬元支持社會公益事業,2017年獲太湖縣“勞動模范”稱號。
正文:
太湖縣奇林農機合作社黨支部書記黃小奇,出生在長河岸邊。他從零開始,一步一個腳印,用一名共產黨員的忠誠,在三農路上書寫著擔當與道義。他敬業奉獻,在新倉鎮率先成立非公黨支部,帶領支部一班人,先后捐贈九萬元支持社會公益事業;他,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將合作社良性發展成為太湖縣首家部級農機合作社,為種糧大戶提供一體化服務;他主動為地方黨委政府分憂,當好禁燒宣傳員,一線志愿者,帶動10名貧困人口就業,解決40多名鄉親就地務工就業,深受社會好評,被太湖縣政府授予為“勞動模范”。
為了孩子 返鄉創業
黃小奇是一位土生土長的太湖人,出生在長河邊上的金雞村。孩子上初中以后,為了讓孩子有個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他們夫婦返鄉照顧孩子讀書。由于沒有特殊本領,他們就在縣城邊上修煤氣灶,回收冰箱彩電;到了秋收季節,他們就在附近走村串戶,收購棉花和水稻,賺點差價。2009年,他看到很多田都在“撂荒”,長滿了野草,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他就主動跟鄉親們說,這些田地荒蕪好可惜哦。鄉親們說,你去種吧,我們不要你的田租,只要不長草就行。幾年來,老黃陸續承包了千畝農田,套養了兩百畝龍蝦,初步實現了自己的立體養殖夢想。
抱團發展 共同富裕
2011年,黃小奇邀上幾位種糧大戶好友成立了太湖縣奇林農機合作社。一開始就去買了一臺6行手提插秧機,農機買回來之后,就開始為周邊群眾服務,插田收割。那個時候還是18匹的打田機,規模慢慢上來了;田種多了,沒有管理經驗,收支不能平衡,出現虧損。后來合作社又陸續添置了插秧機、大型收割機等各類農機;因為機械化作業,利潤開始有了,合作社基本步入正常軌道。“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是富。”合作社在老黃的帶領下,共發展社員300余人,輪拖16臺,乘坐式插秧機4臺,新增水稻育秧機械化生產流水線2套,育秧車間及曬場2000平方米,鋼架育秧大鵬16座,聯合收割機13臺,秸稈粉碎還田機,防蟲治蟲噴霧機等各類農業機械100多臺套,服務農戶千余戶,服務土地面積萬畝。合作社社員風雨同舟,經受了市場經濟的洗禮,社員們苦過,哭過,笑過,從虧損到盈利,每人分紅約6萬元。2016年,奇林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榮獲全國農機合作示范社的榮譽,社員們都特別開心,老黃干勁更足了。
第一個4年打基礎,奇林農機合作社的目標是從小規模達到中型規模;第二個4年求發展,把老式機械更新為新式現代化機械;第三個4年講環保,響應政府號召,秸稈禁燒做到無污染,購置打捆機,推進合作社的“土肥計劃”;第四個4年重科技,實現“種”“產”一條龍,大力發展“二產”加工,銷售等,轉化“三產”體驗式農業,適應農機化向功率大、作業多、科技含量高迅速轉化,農機化程度顯著提高。如今,合作社為種糧大戶提供土地平整、田間管理、工廠化秧苗代育、代收代割等一體化服務,深受社會歡迎。創業路上不停步,其冷辣酸甜、艱辛之苦只有老黃自己知道。
綜合利用 助力禁燒
焚燒秸稈是農村的傳統做法,每逢收獲時節,莊稼地里濃煙四起,嚴重污染環境,還存在山林火災隱患。油菜小麥水稻收割后,農田往往留有大量的秸稈。如何處理這些秸稈,是地方黨委政府的頭號煩心事。老黃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多次去省農科所請教專家,探索變廢為寶的途徑。在專家的指導下,合作社添置專業機械,實現秸稈還田。秸稈粉碎還田,既減少勞動力的投入、節省時間,又能改良土壤結構,增加了土壤有機質,減少了化肥使用,促進農業節本、增產、增收,還能減少秸稈焚燒所造成的大氣污染;秸桿機械粉碎還田這項民生工程實施后,新倉鎮農民處理秸稈已不再是難題。不單是秸稈還田處理,大部分農田秸稈都是乘坐打捆機打捆后,收集起來整合成各種有機飼料和肥料,還有的用來覆蓋茶葉根部,不長草,又保暖,多種方式利用這些秸稈,實現了綜合利用的效果!現在,鎮村干部秸稈禁燒的工作壓力減輕了不少,有精力抓集體經濟發展了。“有了老黃的變廢為寶絕招,極大地解放了我們鄉村干部,現在田間地頭冒煙的現象基本絕跡了。”新倉鎮花園村村委會負責人如此感慨道。
黨建引領 促進就業
合作社周邊的群眾,有10多戶貧困戶,還有不能出門在家帶孩子的,也一直為就業發愁。合作社率先在新倉鎮成立非公企業支部,通過黨員一幫一的方式,動員有勞動力的在家門口做事;貧困戶在家門口就業,又能照顧孩子,收入相對穩定,他們很樂意。小奇常常對他們說,能做多少算多少,可以按小時計酬;老黃比較隨和,鄰里鄉親們也知道他這個性格,所以也樂意來合作社做事。近年來,合作社添置了乘坐式點播機、乘坐式插秧機、大型收割機、乘坐式打捆機等。一臺插秧機每天的工作量,就可以抵上約五十個工人人工作業效果,一臺收割機一天能割上40畝。常年作業的專業農機手10多人,搶收季節的時候,解決幾十人就業。貧困戶翟銀娥、翟必元體弱多病,老黃就讓他們干小時工,負責喂養雞鴨,溫室育苗澆水等勞動量不大的工作。這樣一來,既顧及了農戶的實際問題,又解決了他們謀生的客觀需求。
公益活動 勇于擔當
黃小奇作為金雞村防火員、防疫網絡化組長,在疫情期間輪班在村內組級路口設卡檢測車輛,還在自家小轎車上裝了個大喇叭移動宣傳森林防火常識和防疫基本知識。黃小奇說:國家現在出現了這么大的疫情,自己也上不了第一線,就在家門口戴上紅?章做個疫情防控知識宣傳員;并向村里捐助5000塊錢做為抗疫經費,向武漢捐款2000,交納特殊黨費500元。為了認真落實上級復工復產部署,黃小奇主動行為,全力以赴投入疫情防控阻擊戰,堅持做好疫情防控,積極組織開展復工復產疫情期安全生產培訓,做到進入基地前測量體溫,配戴口罩等。在抗洪搶險、森林防火等工作中,老黃總出現在第一線。危難見真情,大災顯本色!2016年水災,老黃帶領支部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連續半個月日夜奮戰在長河大堤上,被新倉鎮黨委政府領導盛贊為“最美巡堤人”!每到臘月,合作社總會捐贈一些糧油給貧困戶和敬老院,讓這些弱勢群體嘗嘗帶著泥土氣息的家鄉年味。幾年來,黃小奇個人累計捐款捐物9萬余元,彰顯了一個黨員和企業家的社會責任擔當。(李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