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文化是靈魂。在新時代、新征程、新格局下,百里鎮始終抓住鄉村文化振興之“魂”,堅持以文化為主線,打造鄉村文化高地,為鄉村振興提速增能。
聚制度力量,擦亮道德“導航燈”。近年來,根據政策的不斷變化,百里鎮對村規民約進行了多次修訂調整。如今,百里鎮最新的村規民約語言精練、簡明扼要,涵蓋了村風民俗、公共道德、公共秩序、環境衛生、尊老愛幼等各個方面,讓村民從心里認可,行動上自覺執行,發揮顯著效果。
在百里鎮,10個村(居)都有一個特殊的“小超市”——信用積分超市。走進大竹村積分兌換超市,糧油、牙膏牙刷、肥皂洗衣粉等日常生活用品應有盡有,村民可以通過積孝、積善、積信、積勤、積儉、積美6個方面11項為自己增加對應的積分,并用積分兌換日常生活用品。對村民們而言,通過自身的義舉兌換到獎品,既能帶動他們的積極性、又可以提升他們的獲得感。
在村規民約與道德積分兌換的雙重引導下,百里鎮涌現出了一批最美志愿者、安慶好人、好婆婆好媳婦等先進典型,家庭和睦、鄰里和諧、尊老愛幼、扶弱濟貧等氛圍日漸濃厚,村民素質不斷改善。
聚組織力量,建好文明“動力源”。近年來,百里鎮堅持以黨建為引領,深入學習推廣新時代“楓橋經驗”,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模式,組織引導10個村(居)設立人民調解室、評理說事點、心理咨詢室等功能室,把防范和化解社會矛盾糾紛解決在基層,成為新時代“楓橋經驗”的踐行者。“紅白理事會”樹新風。充分發揮黨組織領導核心、黨員模范先鋒帶頭、典型榜樣的作用,推薦有威望的五老人群等擔任紅白理事會成員,制定紅白喜事報備制度,引導群眾移風易俗,破除婚喪嫁娶中鋪張浪費、愚昧落后的陋習。同時充分利用小喇叭、橫幅、標語、微信群等宣傳方式對移風易俗進行廣泛宣傳,讓“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孝老愛親”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形成了人人推動移風易俗、時時倡導文明新風的濃厚氛圍。
聚人才力量,點燃振興“加速器”。強化村干部管理考核。樹立以工作實績論英雄的導向,創新考核機制,每季度對各村各項工作開展情況進行打分排名,分列優秀、良好、合格等名次,激發村干部擔當作為、干事創業的“大動能”。做好人才采集工作。打造人才“資源庫”,廣泛吸納本土文藝領域名人、文藝文化協會人員等,借力鄉賢,梳理文化研究者、文化從業者、文藝團隊工作者等文化人才目錄,借助他們在文化事業方面的經驗、學識、技藝,壯大鄉村文化事業。激活內生動力。充分調動基層文化干部、文藝骨干、文化志愿者、鄉村文化能人的積極性,定期開展讀書會、文藝演出、電影放映、送戲下鄉、普法宣傳等文化惠民活動,引導村民廣泛參與,讓村民唱好自己的歌曲、演繹身邊的故事,培育時代新風新貌。(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