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陳鳳娥,女,漢族,1965年7月出生,太湖縣大石鄉五合村村民。
事跡簡介:“為了孩子,拿我的命去換都愿意!”年近六旬的農家婦女陳鳳娥,面對腎衰竭的兒子,毅然捐出自己的一顆腎臟,用最深沉的愛為兒子換來第二次生命。從支撐病難家庭到無畏捐腎,再到術后未愈即打工籌款,她用磐石般的母愛,譜寫了一曲感天動地的生命贊歌,詮釋了親情的無價與力量,喚醒了人們對親情無價的珍視,也激勵著人們不斷傳遞愛心,勇敢面對生活。
正文:
母愛如磐,她是擔起家庭重擔的堅韌脊梁
十幾年前的一場意外摔傷,將陳鳳娥的兒子無情地拖入腎衰竭的深淵。當醫生沉重地告知她兒子的腎衰竭是意外導致的嚴重后果,且后續的治療之路漫長而艱難時,陳鳳娥只覺天旋地轉。但這位堅強的母親緊握兒子的手,誓言不放棄一絲希望。從那一天起,這個平凡家庭被陰霾籠罩。兒子患病帶來頻繁的透析治療成了生活的主調,高昂的費用如同無底深淵,迅速吞噬著家庭微薄的積蓄。陳鳳娥的兒媳在工廠爭分奪秒工作,下班后就馬不停蹄趕往醫院悉心照料丈夫。在老家的陳鳳娥既要照顧年邁體弱的老人,還要關心陪伴孫輩成長。為補貼家用,她農忙時耕種自家田地,農閑時便四處找零活、去基地幫忙等。自己生活也是極度節儉,能省則省。每次視頻看到兒子透析的痛苦,她心如刀絞卻強顏歡笑,鼓勵兒子要堅強一點。然而,多年的透析并沒有讓兒子的病情好轉,換腎成了唯一的曙光。
無懼風險,她以命相搏來護兒周全
2021年,當得知兒子需要匹配腎源時,陳鳳娥沒有絲毫猶豫,第一個站出來要求配型。面對周圍人勸說:“你可要想清楚,捐腎可不是小事,會影響你自己的身體健康。”她堅定回應:“那是我的兒子,我怎么能眼睜睜看著他受苦?只要能救他,我什么都愿意做!”
幸運的是,配型成功。手術前,醫生詳細告知風險與術后并發癥,陳鳳娥認真傾聽,眼神無一絲退縮。她平靜而堅定地對醫生說:“我不怕,只要能讓我兒子好起來,這些我都能承受。”這份無畏的母愛深深打動了在場所有人。
進手術室中,陳鳳娥心中沒有恐懼,只有對兒子的滿滿牽掛和默默祈禱:“兒子,你一定要好起來。”當手術成功的消息傳來,親人們喜極而泣。
晨光重現,她用雙手再次壘砌生活基石
手術后,母子順利出院。考慮到上海高昂的生活成本,陳鳳娥決定回老家休養,兒媳則留在上海照顧康復中的兒子。回到老家的陳鳳娥,身體尚未康復,傷口隱痛不止。然而一想到兒子后續的治療費用,她顧不上休息,決定立即開始干活。村里得知其困境,便安排她上午到村食堂燒飯,這樣方便她下午回家休養。但陳鳳娥還想多掙些錢,下午又跑到村里的瓜蔞種植基地做雜工。
兒子的身體逐漸恢復,視頻中臉上重現出笑容,讓陳鳳娥覺得一切辛苦都值得。她捐腎救子的事跡在五合村傳頌,感動了無數鄉鄰,大家紛紛伸出援手。
如今,陳鳳娥和兒子的生活逐漸步入正軌。她常常說:“是大家的關心和幫助,讓我們一家度過了最艱難的日子。我也要盡自己的一份力量,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力量,足以戰勝萬難,創造生命奇跡。陳鳳娥的故事,是一首用母愛譜寫的生命贊歌,如一股清泉,滋潤心田,喚醒了人們對親情無價的珍視,也激勵著人們不斷傳遞愛心,勇敢面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