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北中鎮堅持把農村黨員培訓作為推動基層黨建、賦能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通過優化培訓內容、豐富學習形式、注重成效轉化等“三道程序”入手,引導農村黨員學用結合,在鄉村全面振興中走在前、作表率。
優化內容供給,下好謀篇布局“先手棋”。精準對接需求。堅持“鎮級統籌+村級落實”理念,將農村黨員培訓工作作為年度黨建重點任務,通過全面了解農村黨員的培訓需求,科學制定《北中鎮農村黨員培訓工作實施方案和培訓指南》,對黨員培訓時間、步驟、對象、重點內容等作出周密安排。豐富學習內容。通過梳理“農村黨建、政策宣傳、產業發展、基層治理”等各類需求,堅持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等作為黨員培訓必修課,圍繞“理論必修+實踐導向”培訓模式,注重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等方面課程安排,通過集中授課、個人自學等方式,引導農村黨員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自覺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全面提升黨員干部黨性意識。強化培訓實效。立足黨員群體差異化需求,充分挖掘本地黨員先進事跡和黨組織典型做法,在鎮村干部能力素質提升班中安排專題教學,因地制宜打造“雛鷹計劃”“三紅”課堂等系列特色課程,著力提升基層黨組織凝聚力和戰斗力。緊緊圍繞農村黨員需求,精心調配“理論+技能”等多樣化“營養套餐”,舉辦村級集體經濟、新聞宣傳、農業技術、應急管理、網絡安全等專業培訓20余期,推動黨員教育從“單向灌輸”向“雙向奔赴”轉型。
創新多維賦能,打造多元課堂“營養餐”。打造特色教育路線。打破傳統“說教式”授課局限,有效整合轄區資源,精心開發本土教育課程。依托北桐區蘇維埃政府舊址、紅四鄉蘇維埃政府舊址等紅色資源,因地制宜打造以吳氏宗祠、明珠村革命烈士陵園等為核心的紅色教育矩陣。通過串聯一批和美鄉村精品示范村、基層治理紅旗村等教學資源,開發“紅色土地”“狀元故里”等3條特色線路,分批次、多形式舉辦各類現場實訓18期,開展交流研討60余次,使紅色教育成為黨員們的“熱門話題”。評選身邊榜樣模范。通過自我舉薦、群眾推薦等多種渠道,評選“北中好人”等榜樣典型,激勵黨員干部爭當先鋒。邀請中國好人、道德模范、優秀退役軍人等榜樣人物“現身說教”,通過實地研學、交流研討等方式,不斷提升黨員培訓的感染力,激發黨員干事創業熱情。2025年以來,共開展各類紅色微宣講40余場次,服務黨員群眾1000余人次。用活線上教育課堂。突出政策宣傳和黨性教育,充分發揮新媒體的靈活性,依托“共產黨員”“安徽先鋒”“先鋒文匯”等學習載體,常態化利用19個遠教站點,落實設備管理、定期維護、規范學用等工作,組織黨員集中收看“安徽黨員大課堂”,實現教育資源“指尖學”。組織觀看《革命者》《金剛川》等紅色電影,推動遠教資源進黨的組織生活,為廣大黨員干部深入學習提供便捷窗口。
深化實踐淬煉,搭建學用轉化“新坐標”。堅持把服務群眾作為檢驗黨員培訓實效的“試金石”,通過實踐驅動,實現教育培訓成果向發展實效轉化。為民辦事“一本清”。以蹲村干部“一本清”作為服務群眾載體,將黨員培訓與推動干事創業、為民辦實事等工作深度融合,常態化開展“幸福敲門”“網格議事”等行動,做好“民情日志”記錄工作,累計入戶走訪800余戶,開展防電信詐騙、防溺水等宣傳200多次,調解鄰里矛盾糾紛30余起。建言獻策促發展。緊密結合中心工作,以“學有所用、學有所為”為農村黨員培訓目標,將“學用轉化”作為黨員培訓的落腳點,圍繞村集體經濟發展、產業謀劃等主題,組織召開農村黨員新春座談會、“共謀振興 共話發展”座談會等20余場,收集意見建議40余條,引導黨員將理論知識轉化為發展動能。志愿服務顯擔當。不斷拓展“實訓 + 志愿服務”模式,成立黨員志愿服務隊,積極引導廣大黨員主動投身矛盾糾紛化解、人居環境整治、惠民政策宣講等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事務中,組織農村黨員開展義務植樹、茶園防護等志愿服務活動120余次,解決渠道清理、路燈維修等群眾揪心事30余件,切實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讓黨員教育培訓成果真正走進群眾心坎里。(楊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