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風,浙江安吉人,現為太湖縣政協委員。2012年,在劉畈鄉政府招商引資政策的強力吸引下,周春風和丈夫余志承來到了這里。“八年時間過去了,與其說是我們夫妻倆創業的地方,不如說是我們的第二故鄉更為貼切。”周春風感慨到,“回首八年度過的每一天,仿佛就發生在昨天;回看八年走過的每一步,仿佛印記還深刻在那里。對我們來說這八年是曲折的、艱辛的,但最重要的是成功的、幸福的,因為我們有了自己新的產業,有了自己新的生活。我想,這些成功感和幸福感的獲得離不開劉畈鄉黨委、政府和老百姓對我們的支持與幫助。”
當初周春風和丈夫決定到劉畈創業的時候,第一個強烈反對的就是他們的兒子。在浙江的時候,周春風夫婦是做水上運輸的,不僅特別累,還不安全,兒子心疼他們,費了好大力氣才讓周春風夫婦兩放棄了水運這份工作,希望他們兩在家找個清閑點的事做,因此到劉畈創業的決定讓他們的兒子很不能理解。“其實我自己心里也沒底,來到劉畈這個異鄉發展茶葉,頂著家庭壓力不說,一切都是陌生和未知的,一切都要從頭開始,想做成個樣子確實很不容易。”周春風如是說。
2012年,周春風夫婦來到了劉畈鄉,通過與鄉黨委、政府的認真溝通與協調,最終他們將茶葉生產基地選設在了清平村。周春風夫婦兩的第二次創業就這么開始了。記得初到劉畈的那幾天,他們忙于流轉山場這個事,整日奔波于各個農戶家中,語言上的障礙加上又是外地人,讓周春風感到身心俱疲,每天吃過晚飯后倒頭就能睡著。周春風說:“我堅信萬事開頭難,頭開好了,后面的事也就好辦了。”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鄉黨委、政府和清平村“兩委”的大力支持與配合下,周春風夫婦與當地群眾很快簽訂了450畝山場的租賃合同,租期為40年,主要用于發展黃茶、白茶。合同簽了,干勁就更大了,找鄉林業站審批煉山,找挖掘機開發荒山,找人力種植茶苗等......短短幾個月下來,周春風就在山上就投入了60余萬元資金,看到原本的荒山慢慢變得生機了起來,她覺得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到劉畈的第二年,茶園不幸遭遇了干旱天氣,三分之一的茶樹全部干枯。正當他們一籌莫展的時候,鄉黨委、政府“雪中送炭”,用最大力度的政策支持讓每畝茶園獲得了300多元的損失賠償。周春風深感溫暖、深受鼓勵:“說一句心里話,鄉黨委、政府最深切的關懷一直伴隨著我們,讓我們更加有力量、更加有信心干好這份產業,我丈夫經常說一定要用我們辛勤的汗水還劉畈一座青山,我想我們也正在一步步實現這個事。”
2014年,周春風創辦了龍承茶葉種植有限公司,企業注冊資金850萬元。2016年,他們成立了龍承家庭農場,每年季節性生產工人有100多人,年發放職工工資20多萬元。2017年起,龍承茶葉種植有限公司的茶葉產品全面上市,銷往全國各地,年銷售收入達到80余萬元。如今,夫婦兩流轉的山場從剛開始的450畝變成了1800多畝,白茶和黃茶也從剛開始的180畝擴大到了400多畝。此外,他們還有竹子300畝、油茶300畝,桃子300畝、楊梅80畝、綠茶50畝、橘子80多株。由于作物品種多樣、長勢喜人,公司的銷售收入在大幅度地提升,目前效益十分不錯。
周春風夫婦在注重搞好自身產業的同時,也不忘用實際行動感謝黨委政府和老百姓的支持。自公司成立以來,他們始終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運作,響應鄉黨委、政府的號召,優先安排貧困戶就業,帶動了清平村40多戶農戶共同致富,切實增加了貧困戶的收入,爭取讓貧困戶早日脫貧,步入小康生活。
八年的時間,看著荒山變成郁郁蔥蔥的茶園、果園,周春風很有成就感,她一直堅信,實實在在做人、踏踏實實做事,堅持加汗水,想做、肯做、敢做,成功就會在不遠處等著。2015年,周春風夫婦的產業越干越大,兒子也決定過來幫助他們。“他在這里娶了老婆、有了孩子,我們來的時候三個人,現在就變成了六個人了,劉畈真正地成為了我們的家了。”周春風滿臉幸福。2017年,在鄉黨委的領導下,龍承茶葉種植有限公司成立龍承茶葉非公黨支部,周春風的丈夫擔任支部書記。在黨委的組織號召下,非公支部經常開展組織活動,召開黨員大會、開展主題黨日活動、參與志愿服務等等。周春風說:“我們的凝聚力更強了,我們的責任感也更強了,我想這就是黨的強大號召力吧!去年,在鄉黨委、政府的支持下,我們的山場又修了路,增加了3個灌溉水池,黨委、政府的這個有效舉措讓我們今年的茶葉長勢特別地好。在這里,真的要對黨和政府道一句感謝。”
目前,鄉村振興發展戰略正在大力地推進,龍承茶葉種植公司也在努力抓住這一機遇,嘗試進一步創新發展模式,最大化、合理化發揮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地激發企業活力和內生動力,助農增收,將鄉黨委、政府的“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在山上再造一個新劉畈”理念做實做細,用實際行動回報黨委、政府的關懷與支持,用不懈努力創造劉畈一片綠水青山、金山銀山。(李沛、張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