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勤,女,漢族,出生于1978年7月,中共黨員。安徽省安慶市太湖縣江塘小學鄉村教師。
事跡簡介:
朱勤于1997年畢業后,一直在農村小學任教。從教二十四年來,她一直擔任班主任,她熱愛每位學生,特別關注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她曾幫助無數留守兒童克服困難,獲得生活的信心,讓她們積極樂觀的面對生活。她在工作中勤勤懇懇,任勞任怨,敢于挑重擔,為學校送走了一屆又一屆優秀畢業生。在教學上,她認真備課上課,敢于創新,因材施教,教學成績顯著,屢次獲全鄉統考第一名。她也因此被評為縣教學能手、師德標兵、優秀黨員、市優秀教師;所授班級榮獲安慶市先進班集體等榮譽稱號。
正文:
朱勤是黨員,也是一名普通的鄉村教師,在農村小學里,她默默耕耘了二十四個春秋。這些年的教學生涯,雖有辛酸苦痛、委屈彷徨,但她覺得更多的是欣喜感動、幸福甜美。二十四年來,她一直堅守在這小小的講臺上,揮灑辛勤汗水,留下一路歡歌。
有真愛,她們沐浴陽光
從教以來,朱老師一直擔任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工作瑣細而繁重,學生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都得關心。作為班主任,朱老師相信每個學生都有長處和閃光點,她關心和尊重每一個學生。然而在那百花叢中總有一些無名的小花默默綻放,他們很難引起注意,他們常常惹人厭煩,其實,他們比其他學生更需要關心與鼓勵。記得她班有位姓朋的留守兒童,她個子矮,眼睛近視,臉上布滿了黃斑,學習成績更令人頭痛。作業,她從不完成;背書,她從不開口;活動,她從不參加。她是大家眼中的“問題學生”,同學眼中的“另類”,班上沒有一個同學愿意和她說話,她從沒笑過,她的世界仿佛只有孤獨和悲傷,她就如一朵從沒感受到陽光溫暖的小花,既枯瘦又憂傷。望著瘦小的她,朱老師暗下決心,一定要讓她健康成長。她首先通過多次走訪了解到她家的特殊情況(單親家庭,無人看管,家庭困難等),回到學校,朱老師決定改變她,讓同學們接受她。從此,她的身后多了個“小尾巴”。一下課,朱老師把她帶在身邊,主動和她交流,經常講一些有趣的故事逗她開心,在生活上,朱老師常常告訴她不要吃零食和辛辣食品,注意個人衛生。記得第二學期開學那天,朱老師問她臉上的黃斑怎么不見了?她笑著說,是朱老師的話把黃斑嚇跑的。想不到老師的話竟有那么神奇!課余時間,朱老師會讓她打掃辦公室、班級講臺,也會找一些活潑的孩子陪她一起做游戲。她的臉上漸漸恢復了笑容。在學習上,雖然基礎差,但她并不笨。朱老師每天利用午休對她進行單獨輔導,一個月下來,她能流利背完《匆匆》一課,這令全班同學刮目相看。為她的生活注入一米陽光,她的笑容就如此燦爛!也許你只是每天犧牲一點時間,卻拯救了一個自卑的靈魂。因為有愛,從此她向陽生長。后來,她竟在日記中這樣寫,朱老師像母親一樣關心我,我永遠喜歡我敬愛的朱老師,她的愛勝過我的媽媽!謝謝您,我一輩子不會忘記您!簡單的話語足見朱老師在孩子心中地位何等重要!
有真情 他們溫暖四季
由于農村家庭經濟不夠寬裕,大多孩子爸媽都外出打工了,許多學生成了留守兒童。為了便于掌握學生的情況,每年春節趁家長回家過年的時機,朱老師再忙也要抽出時間,到每位學生家中進行家訪,遇到家庭困難的學生,她還會幫他們買生活和學習用品。小云說:“朱老師非常關心我,她常常帶我到她家住宿,還把新織的毛衣送給我。朱老師對我的那份真情溫暖了我幼小的心。”小宇說:“朱老師不僅給我們買生活學習用品,還幫我們排解心中煩惱,是我們的知心姐姐。”像這樣的事例在朱老師班里舉不勝舉。
朱老師用她的真情與真愛,為鄉村留守兒童燃起了生活的信念與勇氣。
有真學 他們放飛夢想
朱老師不僅是他們的媽媽,知心姐姐,更是一位優秀的語文教師。作為一名小學語文老師,朱老師始終不忘初心---讓學生在文學的殿堂放飛自己的夢想,讓他們愛上語文,愛上祖國文字。所以,她會精心上好每一節課,認真批改每一次作業,耐心輔導每一位后進生。積極參加有關小學語文的研討活動,不斷改進教學方法。課余,朱老師常看有關語文教學的書籍,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在她的教導和學生共同努力下,孩子們的閱讀能力、語文水平都有很大提高,她所帶班的語文成績多次連續獲鄉統考第一名。她指導學生的征文比賽多次獲縣、市級獎,她也被評為縣級“師德標兵”,市骨干教師,鄉優秀黨員”。
黑發積霜織日月,粉筆無言寫春秋。不忘初心為教育,恪盡職守著風流。每當讀起這首溫暖的詩,我心中不禁萬分感慨。也許歲月匆匆,也許時事變遷,唯教育初心不改!我相信,朱老師的愛雖微不足道,但一言一行必將化雨暖人心,天空沒留下她的痕跡,但她已飛過,教育沒有留下她名字,但她深深愛過!”
二十多年來,朱老師植根鄉土,與江塘小學相生相伴,互為見證、嘔心瀝血、默默耕耘、哺育新人。在江塘村,無論是男女老幼都稱朱老師為“可敬老師”。這是家長們發自內心對這位可敬老師摯誠的愛戴和崇敬。
朱老師,是一位普通的鄉村黨員教師,她用二十四年的時光守望著她心中的那一束陽光,她用二十四年的汗水詮釋了人民教師的豐富內涵,他用二十四年的心血塑造了一位鄉村師魂的光輝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