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倉鎮轉橋村中一組,有這樣一位普通平凡的中年男人,他用自己外出務工攢下的多年積蓄,默默地支持兄弟家庭,為弟弟治病并還清債務,并毅然接過撫養兩個侄子成長的重擔。樸實憨厚的農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完美詮釋了中華傳統美德,用大愛譜寫出兄弟有情,人間有愛新的風尚、新的篇章,在當地傳為佳話。
他叫汪學德,男,1972年出生,普通農民。汪學德有姐姐哥哥,2個弟弟,男孩中他排行老二,在農村屬于一個大家庭,姐姐哥哥弟弟都先成家成子。2012年之前,小學三年級文化的他之前一直靠外出務工生活,收入與生活相對比較穩定,一名地地道道的農家子弟。傾家蕩產救胞弟,手足情深感鄉鄰。2009年,最小的弟弟查出患有重病,四處求醫問診的醫療開支讓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生活拮據。經多方治療,2012年年初,年僅30多歲的弟弟撒手人間。同年年底母親也因傷心積勞成疾而離世,兩位親人的離去一下子打破了原本幸福平靜的生活,給這個大家庭帶來較大的打擊。在弟弟生病期間,他先后與哥哥拿出了常年在外務工積攢下的積蓄5萬多元和2萬多元進行了幫助。
2019年大弟弟又查出患有重病,讓整個家庭雪上加霜,因不堪重壓,2021年年底其弟媳離家出走,丟下年滿4歲和13歲兩個小孩相依為命和身患重病的弟弟。此時,汪學德接下了照顧弟弟和侄兒的重任。高昂的醫療費用讓這個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面對生死考驗,汪學德沒有絲毫猶豫,他掏出全部積蓄,變賣家中值錢物件,甚至四處舉債,只為給弟弟爭取一線生機。那年,他白天在工地上揮汗如雨,晚上守在病床前悉心照料,用肩膀扛起了弟弟生的希望。
2024年10月汪學德的大弟弟終因病醫治無效去世。其弟弟長達5年時間治療,花去了他外出務工攢下的積蓄14萬多元,另代還借款8萬元。弟弟去世時,一度出現了無錢安葬的慘淡局面。一時間,凄慘的家庭經歷獲得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汪姓家族叔伯紛紛出資安葬的事跡一度感染著全社會,引發社會關注。新倉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黨委政府主要負責人開展慰問和進行政策幫扶。所在村“兩委”及時靠前工作,開展募捐行動,落實政策要求。新倉商會、太湖縣仁愛協會、太湖縣女企業家協會、汪氏家族等社會各界愛心人士、愛心組織紛紛前往解囊相助,捐資捐物及看望,展開了一場場愛心接力行動,大愛無疆,人間有愛,慰問場面一度感人淚下。
汪學德的壯舉贏得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其弟弟生病期間,汪學德鐵肩擔道義,默默無聞地用一個個實在的行動,譜寫出了一段兄弟情深似海、無私奉獻的感人故事,用自己的言行完美詮釋了長兄如父、仁愛無價的人生真諦,展現出新時代農村人的社會新風尚,大家為他豎起大拇指。
義無反顧接遺志,柔肩扛起養育擔。
2024年,弟弟因病離世,留下兩個尚未成年的孩子。望著眼前柔弱的兩個侄兒,汪學德紅著眼眶摟住他們:“別怕,只要安心上學,以后大伯就是你們的爹!”。已54歲至今未婚的汪學德,身上又壓上了一副重擔。從此,又開始了新的奮斗,為了供孩子們讀書,他凌晨四點起床干農活,下河塘抓魚摸蝦,只想換點小錢,只想為孩子們多掙一份學費;為了輔導正在上小學一年級的小侄兒功課學習,每晚在家汪學德都會笨拙地學著操作智能手機為他輔導作業。由于自己文化程度有限,碰到不會的作業他只能主動買點零食請鄰居小朋友上門輔助,只要能幫助他侄兒學習,他什么法子都去想。有人問他圖什么,他搓著皸裂的手笑道:“只要孩子們將來有出息,我做什么都值得”,言語雖簡,卻道出大愛。
善行無聲潤鄉土,德耀鄉村樹豐碑。
汪學德的事跡在轉橋村口口相傳。他總說“都是自家人,該做的”,卻不知這份無私行動已化作鄉風文明的一座燈塔,一個新時代文明新風尚,成為一個孝老愛親的模范。面對贊譽,他說:這都是我應該做的。
沒有豪言壯語,只有默默付出;沒有驚天動地,卻感人至深。汪學德用最樸實的行動詮釋了中華民族血濃于水的家風傳承,更以一顆赤誠之心點亮了道德之光。他的故事,是鄉村振興路上最溫暖的注腳,也是時代呼喚的善行榜樣!(王 勇 劉燕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