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陳發仁,男,1970年8月出生,太湖縣北中鎮呂河村龍河組村民。
朱玉平,女,1969年7月出生,陳發仁妻子。
事跡簡介:陳發仁、朱玉平夫婦來自北中鎮呂河村的一個普通家庭,陳發仁姑姑陳素梅自幼患有二級智力殘疾,一生未得姻緣之喜。1988年,父親臨終之際,陳發仁向父親保證一定會妥善照料姑姑,因為這一承諾,陳發仁、朱玉平夫婦堅守至今已有三十六載。日升月落,歲歲不離,陳發仁、朱玉平夫婦用實際行動譜寫了孝親敬老的中華傳統美德,未來他們依舊會溫柔守護在姑姑身邊,演繹一段孝老愛親佳話。
正文:
以愛為光,照亮姑姑溫情歲月
陳發仁姑姑陳素梅自幼患有二級智力殘疾,在言語、行動上都有明顯的障礙,智力上像個3歲小孩,只能理解簡單的語言和指令。1988年,陳發仁在父親臨終之際鄭重承諾,在往后的日子里一定會照顧好姑姑,這一承諾堅守至今已三十六載。在這漫長的歲月里,陳發仁和妻子朱玉平對姑姑的照顧從日常的三餐到起居照料,從衣物的穿洗到生活中的點滴細節,都是親力親為,無微不至。
“照顧姑姑要像照顧一個小孩一樣,事事都要周到,而且時刻都要在眼皮子底下看著,有時候想干點農活,只能早上五六點起來。”朱玉平說道。
因為家庭條件并不好,家中還有兩個孩子需要撫養,陳發仁只能背井離鄉,遠赴浙江務工,家中的重擔便都落到了朱玉平肩上。陳發仁不在家的時候,朱玉平早起干點農活,估算著姑姑起床的時間,又趕忙回家替姑姑穿好衣服,幫她洗漱好后,讓她坐在廚房門口,一邊看著她,一邊準備早餐。
“姑姑也有鬧脾氣的時候,有時候哄了半天也沒用,只能耐心陪著她,防止她摔倒。”這些點滴葉匯聚成朱玉平的日常生活,在她眼里,這些都是她對姑姑的應盡之責。
陳發仁工作繁忙,只有逢年過節的時候才有機會回家看望妻子和姑姑,有時為了省點路費,陳發仁也只得通過電話向妻子了解姑姑的近況。“他一個人在外面打工不容易,我把家里和姑姑照顧好了,他才能安心掙錢。”在談起陳發仁外出打工的那段時光,朱玉平十分理解丈夫的不易。
在陳發仁和朱玉平的精心呵護下,姑姑的生活如正常人一樣舒適,居住的房間內始終保持著空氣清新,衣物也總是干凈整潔。
夫妻同心,翻開生活嶄新篇章
“姑姑現在八十多歲,年齡大了,行動越來越不便,身邊離不開照顧的人。”陳發仁說道。2023年,隨著孫子的降生,陳發仁的家庭又翻開了新的一頁。面對朱玉平需要去縣城全心照顧孫子的現實情況,他毅然放棄了外出打工賺取更多收入的機會,選擇留在家中,輪換承擔起照顧姑姑的重任。為了維持家庭生計,他只能靠在附近打些零工來補貼家用。“有姑姑在,這個家才更完整。”陳發仁笑著說。
隨著姑姑年齡的增長,手腳越發不靈便,為了更好地照顧姑姑,陳發仁自學了護理知識,從簡單的按摩到復雜的病情觀察,他都逐一掌握。每當收獲季節,他總會挑選菜園里種植最好的蔬菜瓜果,精心烹飪給姑姑品嘗,看著姑姑滿足的笑容,陳發仁的心中便充滿了幸福。“每個人的生活都不容易,要學會自己調節,善于從平凡的生活中找到樂趣,日子就能一天天變好。”陳發仁樂觀地說道。
回老家照顧姑姑后,陳發仁還積極參與村里的公益活動,他常常鼓勵年輕人要孝順長輩,珍惜家庭,讓孝道的種子在年輕一代心中生根發芽。在他的帶動下,整個村莊的孝悌之風更加濃厚,鄰里之間的關系也更加和諧。
日升月落,歲歲不離,陳發仁、朱玉平夫婦用實際行動譜寫了孝親敬老的中華傳統美德,未來他們依舊會溫柔守護在姑姑身邊,演繹一段孝老愛親佳話。